奉节基本县情
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部,地处库区腹心,为长江"三峡门户"。东邻巫山县,南界湖北恩施,西连云阳县,北接巫溪县,长江横贯中部,是陕南、渝东、鄂西和湘北最便捷的水上出口通道,更是连接湘鄂渝陕南北经济走廊的枢纽。现辖30个乡镇、386 个行政村、23个社区(居委会),幅员面积4087平方公里,总人口102万,是重庆市优秀绿化小城镇、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县城。
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,奉节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、坎坎坷坷,在潮起潮落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底蕴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,形成了目前"两大一穷"(资源大县、移民大县、财政穷县)的特殊县情。
一、资源大县
1.历史悠久 奉节,古属夔州。历代曾为路、府、州、郡治地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。早在新石器时期,这一带就有人类劳动生息.这里,初为夔子国,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。夏、商时为荆、梁二州之域,秦置鱼腹县,属巴郡。东汉建武元年(公元25年),公孙述筑白帝城。蜀汉章武二年(222年),刘备败归白帝城,改鱼腹为永安县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,恢复鱼复县名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年),改鱼复为人复。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"托孤寄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"的品质,改人复为奉节,隶属夔州府,(因奉节是夔州府治地,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奉节的县名,而称它"夔州"或"夔府"。)直至宋元时期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裁大宁县(今巫溪县)并入奉节县,雍正七年(1729年),复设置大宁县。宣统三年(1911年)十月初六,奉节县人民响应辛亥革命,宣布独立。民国24年(1935年),川政统一,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,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,后改设在万县。1949年12月3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唐山部队371团入城,奉节和平解放。12月19日,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。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,1968年属万县地区,1992年属万县市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属重庆市,后直属重庆市。
2.古韵厚重 奉节在历史上一直为蜀东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军事中心,是三国文化的载体,是三峡的文化存根。著名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、红学家冯其庸教授,在游览了奉节的名胜古迹之后,用"奉节是历史名城"、"白帝城是文化名城"、"奉节是诗城"三句话给予奉节高度赞美和评价。
早在6000多年前,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地区、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。西汉公孙述称帝,蜀主刘备托孤,给予了白帝城太多的历史沉淀;诸葛亮水八阵退敌,唐初李靖压兵荆楚,更赋予了奉节这个军事要塞无限的遐想,以及此后无数的铁血将士叱咤疆场地演绎,使这块土地愈发显得厚重而神奇。在这里,交相辉映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;在这里,并峙着雄奇的山川和英雄的丰碑。墨客骚人至此,无不游目骋怀,"吐纳珠玉之声"。陈子昂、王维、李白、杜甫、孟郊、白居易、刘禹锡、李贺、苏轼、苏辙、王十朋、范成大、陆游、杨慎等历代著名诗人在此作官或寓居,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。刘禹锡在夔,于巴渝民歌的基础上开"竹枝词"新风。特别是"诗圣"杜甫,在流寓奉节的两年多时间里,写诗430余首,占其全集的七分之二。 其 "白帝高为三峡镇,瞿塘险过百牢关。赤甲白盐俱刺天,闾(音同"吕")阎缭绕接山颠"的诗句写出"夔门天下雄"的险峻气势。诗仙李白一首《朝发白帝城》传唱至今,白帝城也随之名扬四海。大文豪郭沫若游览奉节以后也发出了" 若言风景异,三峡此为魁"的慨叹。解放后,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德、邓小平、陈毅等先后路过或到奉节视察,无不赞美这里的风景名胜。